一.中国国际学校的前世今生
中国的国际学校起源于二十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驻华外交人员群体的增加,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新西兰大使馆于年共同建立了北京顺义国际学校(ISB),这也是中国第一所完全采用国外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国际学校。
随着中国国家的实力发展,多方面带动了中国的国际教育的发展。政策上颁布新法和修订旧法,经济上有中国加入WTO的展望,民办国际化学校、公立学校的国际部等开始兴办,很多海外知名的私立学校也开始在中国开设分校,如哈罗、德威、惠灵顿等学校。
二.中国国际学校的师资和生源
国际学校发展初期多以外籍教师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籍教师数量的比重逐渐降低,中国籍教师渐成为国际学校的主力军。这是因为能教IB、A-Level、ASE这些重要课程的优秀老师基本都在英国和美国,因此中国国内的师资严重短缺。同时,国际学校的师资流动较大。如果学校需要聘请有经验的外籍老师来授课,薪酬加上助理配置、许可证申请、生活安置等,年度综合人力成本高达几百万,这增大了国际学校运营的困难,也降低了外籍师资的稳定性,一般国际学校聘请的外籍教师在职时长为2-3年。
国际学校开办之初的学生群体以外交人员子女、外籍人员子女以及港澳台同胞子女为主。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化教育需求的增加,国际学校开始招收中国籍学生。他们大多以出国留学为下一步计划,因此学生的流动性也比较大,一般每3年就会换一批学生,同时也不断会有新生入读。这种新老学生的混合就读,学生英文语言水平和课业水平并不能统一,因此给老师的授课带来难度。
三.中国国际学校的教学
国际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普通学校的有非常大的区别,并且每所国际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课程结构,所采用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一般国际学校会开设国外不同阶段通用核心课程,例如IB、A-Level等。同时中国国际学校也体现出地域上的特点,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学好中文,绝大部分的国际学校就开设了中文课程和相关文化课。这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与国外接轨的通识课程,也吸纳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至于国际学校如何在教学上整合中西教育,目前还在探索和磨合的阶段。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孩子在国内就读哈罗、德威、惠灵顿的国际学校,是否就可以直升海外本校吗?答案是否定的,从升学的角度来说是没有必然关系的。申请入学海外本校,任何学校的学生都是统一审核资格的,并不存在优待问题。从历史录取率来看,这些海外名校的中国国际学校学生,能够升学到海外本校的比例不超过5%。这是因为国际学校的教学质量、综合资源及历史沉淀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造成国际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不能和本校相一致,绝大部分国际学校的学生无法达到本校录取的条件。
中国国际学校的发展从萌芽到壮大,证明了国际化的教育越来越被中国家庭所认可。选择国际学校,家长需要明确培养目标,让孩子在出国前充分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