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洋娃娃唱沪语童谣新民晚报记者孙中钦摄(下同)
“我”是一只小流浪猫,妈妈告诉“我”,外面的世界很危险不能出去。但是,有一天,当我鼓足勇气,偷偷走出了小区,遇到的是停下脚步陪“我”玩耍的小学生,是帮“我”过马路的快递小哥,以及喂“我”食物的陌生爷爷……
从一只小猫的视角出发,上海耀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5年级学生满睿祺用了3个多小时,创作出一篇充满暖意的小故事。“嗯,这就是上海给我的感觉,很温暖。”这个跟随父母在上海生活了两年的男孩说。凭借这篇征文,他获得了上海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学生征文作品大赛一等奖。
这份对“第二故乡”上海的情感,也在本市多所上海外籍人员子女中流淌。今天下午,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我生活的这座城市,上海”上海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学生征文作品大赛颁奖典礼举行。大赛自今年3月份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23所学校报送的篇征文,征文的数量和质量均为历届之最。
不少作品言词优美、角度新颖、叙述详细、情感真挚,外籍学生们不仅用汉字讲述着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还用书信、日记、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再现了上海这座国际都市随处可见的温暖瞬间。
“我的家乡智利圣地亚哥几乎是地球上距离上海最远的城市了,飞机要飞30多个小时。可是你看,我们全家年就到了上海,现在都差不多把自己当上海人了!”上海中学国际部11年级男生吴思凯的妈妈说。就在刚才,她在台下骄傲地为儿子和同学们朗诵的一等奖诗歌作品《上海诵——四十五行诗》鼓掌。这首诗描绘了上海发展的历史脉络,刻画了上海从小小渔村到煌煌都市的变迁。“江天一色无纤尘,红楼瓦下白帆扬。欲与天公试比高,还看大上海今朝!”吴思凯兴奋地对记者说,“最后这两句,很震撼,不是吗?”
图说:外籍人员子女用歌声唱出“我爱上海”
“由于爸爸、妈妈学习和工作的原因,我出生在美国。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带回上海。我的妈妈、外公和外婆都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我的爸爸从大学时代起,就经常生活在这座迷人的大都市里。幼时的我,最喜欢听妈妈和外婆用温柔、甜糯的上海闲话念这些沪语童谣和儿歌。听着听着,我就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小学组一等奖征文作者、上海惠灵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女孩陈思羽说道。可是,她发现,如今上海本地学校里接受教育的大孩子、小孩子们,都已经不会说上海话了。她在征文中呼唤,“希望有一天,越来越多的人来说上海话,让这些美好而欢快的的声音重新传遍上海的大街小巷!”
上海中学国际部10年级女生盖亚·索吉亚(GaiaSoggia)5岁就跟随父母从意大利威尼斯来到上海。这个热爱美食的姑娘,在征文中用个字表达了对“包子”这一她眼中最美味的中国点心的喜爱。她还不忘在文末热情推介,“你下次来上海,一定要尝一尝包子!”“哦,对了,差点忘了,年糕也很好吃!还有老师教我做的黑芝麻糊!”在她眼中,这些热腾腾的食物让上海这座城市更有魅力。一旁的上中国际部老师刘敏介绍,在上中国际部,除了每周有3-4节中文课,每年组织中文演讲比赛外,食堂也隔三差五组织同学们一起包饺子。前不久,国际部组织了中国知名建筑物的搭建比赛,有同学用3D打印技术,复原了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也有同学选择搭建天安门城楼、东方明珠等中国地标性建筑。
身着一袭中装,上海美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校长约翰·阿什顿(JohnAshenden)笑呵呵地看着孩子们走上领奖台。在他看来,带领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很有必要,可以帮助生活在上海的洋娃娃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在我们学校,中文和英语同等重要,我们会带领孩子们,庆祝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惠灵顿国际学校中小学部校长安德鲁·威利斯(AndrewWillis)介绍,眼下,师生们已经开始为迎接春节做准备了。
据悉,中国文化进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系列活动已成功举办了9年,并定期在本市三十多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展示巡演。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中学国际部承办,中国银行支持协办。这一活动对促进本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汉语教学工作,加深中外学生的友谊、为在沪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学生认识中国、了解上海搭建了人文交流的平台。
新民晚报记者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