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见BBC纪录片里的网红老师这次她来上

北京湿疹哪里医院好 http://m.39.net/pf/a_8814564.html

上周,“爸爸真棒”国际教育圆桌的主持人爱娃,在由上海惠灵顿国际学校、惠灵顿(上海)双语幼儿中心联袂举办的惠灵顿教育节上,竟然见到了一个非常意想不到的嘉宾,并见证了一场非常精彩的关于中西教育的对话。

▲上图为正在教育节上演讲的杨军老师,很眼熟有没有?没错,就是那部去年全网刷屏的《中式学校:我们的孩子坚强吗?》里照片正中间,胸口戴蝴蝶结的化学老师!

在这次论坛上,来自中英及多国教育专家、学者、嘉宾围绕着“早期教育”“幸福教育”“黄金时代的中英教育关系”“探索教育”四大主题,探讨如何为孩子带来新时代最好的教育。

重点是,在论坛上,我居然见到了那部我看了也就三遍的BBC纪录片里的大网红——杨军老师!相信看过此片的任何观众,都会深深记得杨老师!

在本次活动上,杨军老师和惠灵顿国际今年上任的校长麦杰德一起的对谈,关于中英教育孰优孰劣,他们俩给出了各自的观点,非常精彩。向各位读者奉上,请大家自行判断。特别是杨军老师,我认为她本人说话比电视上还要直爽可爱哦。

?麦杰德(GerardMacMahon),上海惠灵顿国际学校校长。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经济系。

年开始担任任英国威尔特郡奇彭纳姆镇SheldonSchool校长一职。

年Gerard被评为英国教育领头人。

年,SheldonSchool成为教师培训示范校被评为英国最好的所中学之一。

年移居卡塔尔,担任AlKhorInternationalSchool校长。

年加入上海惠灵顿国际学校任校长。

?杨军,知名学者和英国化学老师,在英国BBC-2纪录片《中国学校,我们的孩子坚强吗?》,担任中国科学老师。

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年留学英国,先后在英国的私立中学、公立中学当了十年科学老师。

年获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

杨军现在是英国教育部SchoolKnowledgeNetwork中唯一的中国华人成员。

一辩中英教育差异

Q、中英两国的教育,最大的差异在哪里?杨军

中英的教育,差距是有的。我刚到英国的时候,一直认为英国教育要优于中国教育,但是自从年去读教育学硕士之后,思想上产生了很大的转变。我导师说,每次面对一个问题时,一定要从正反两面来看:

中国的学习方式确实更倾向于死记硬背,动手能力差。中国学生相对来说,确实缺少一些创造力。

英国学生则比较个人主义,而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比较容易放弃,吃苦精神不够。

如果从教学大纲来说,英国有些课程中国没有。中国比较注重主科,剩下的一些副科在英国有,中国没有。另外就是教学方法,这是最主要的,我们注重的是教师传授知识,而英国是注重学生自己去动手、发现。

我们说中国学生以考试为中心,英国好像是快乐的学习,其实这不太准确。英国的教师和学校排名,都是看成绩的。在英国,每年对老师都有PerformanceManagement,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老师要有一个ActionPlan,有什么证据来说明你是在帮这些学生进步,要具体到你怎样帮的?用了什么方法?都帮助他什么?到了学期末,这些孩子的成绩有没有提高?

这一评价制度不仅关系到升职,如果你没有做到,第二年评估你的不过关,你很可能就失业了。所以在英国当老师压力也很大。

麦杰德

我们传统的看法认为,中国的教育只是注重把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英国的教育是教给学生技能。

但实际上,如果只是这样,两者都不够好,都需要改变。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当他们学不下去、遇到挑战的时候,如何进一步提高学习?因为这才是他们更深入学习的时刻。

不管是中国的教育体系还是英国的教育体系,如果我们对学生的要求都是希望他们更好、更完美,而不给他们在失败中提高自己的机会,那这样的体系都是不完美的。

举个例子,跳高的人怎么进行训练?先把一个杆放在这儿,跳过去了,再放更高的一个,他再跳。如果跳不过去,就继续尝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而如果一个学生跳过了某个高度,而他只担心自己能拿A还是B,而不是继续往上跳,那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已经出现了问题。

关于中英两国学生的差异,我的经历是,在英国当了8年校长,之后去了卡塔尔当了3年半校长,今年1月份我来到上海惠灵顿国际学校当校长。我所去的国家基本是从西方慢慢过渡到东方,也体验过西方和东方国家的不同文化。

孩子生下来本来是没有差别的,但周围的环境导致孩子的行为产生差别。中国社会形态的改变,导致了孩子的行为变化,英国社会的转变也影响了英国人,比如英国以前是阶级社会,现在的社会显得更平等。

▲去年英国教育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去上海考察中国学校,她认为中国的教育做法值得英国效仿(伊丽莎白?特拉斯在中国观摩数学教学)(BBC中文网)

二辩中英数学教育

Q、英国现在在全面学习上海的数学教育,二位对此怎么看?

杨军

大家可能都知道上海的数学老师被引进到英国,已经有三批了。这个事情是英国教育大臣亲自带领英国的小学数学老师专门来上海观摩,把老师送出去学习的同时,也把中国的老师请到英国,这个项目叫做“数学中心”(mathhub),受邀的老师不仅给英国学生上课,同时也培训英国老师。英国对中国的数学教育非常感兴趣,很愿意学习。

我自己有一个具体的体会。我们很小就要背乘法口诀表,这个都是印到每个人脑子里的。我们中国人的数学水平,已经变成普通老百姓的一个财富了。随便一个普通人,心算能力都很不错。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成功,而英国人则习惯依赖计算器。

麦杰德

关于数学教学这一点我非常同意。但令我感到欣慰的一点,我们上海惠灵顿国际学校的学生数学能力较强于英国的平均水平。

关于数学教学,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有足够高的期望。如果你告诉学生你肯定能学好,那学生自然就会学好,如果我们灌输的想法是数学很难,那他们自然就学不好了。杨老师说很多中国普通人数学很好,在英国也有一些人因为生活、工作中要用到数学,所以最基本的数学加减法也做得好,因为有实际的用途。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对孩子要有这样的期望和要求,有了要求之后,再结合我们好的数学教学方法,就可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关于学校之间的合作,目前我们正式的与本地学校的合作还没有,但我们也有一些日常教学交流活动,会派我们的老师去上海的本土学校观察,看他们平时是怎么教数学的。

三辩中英教育方向

Q、中英教育未来的方向?

杨军

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把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现在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不像过去我们每个国家基本都是自给自足。我们经济是相互依赖的,在这种大环境下,学历资质证书可在全球通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教育以后会变得越来越相似。

现在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你不能说中学毕业、大学毕业了,学习就停止了。你要不断的学习,因为世界变得非常快,所以你要跟着形势走,学习新知识。要真才实学,不仅要学技能,还要学知识。所以英国现在也在鼓励学生用上海的数学教科书,学数学、物理、化学,要学深。

麦杰德

我认为最大的变化,就是知识社会的变化。我小的时候,地理学得最好,可以记住很多首都的名字。但是现在忘记也没有关系,因为用手机一查就可以查到。所以对我们来说,现在记住知识、掌握知识,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要获得有用的技能,去运用这些知识。

四辩中英学生差距

Q、中国孩子和英国孩子各有什么特点?

杨军

当很多人批评中国的教育死记硬背、不会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能力很差的时候,中国的试卷里往往一道题要3、4个理论的理解原理套着用,才能解这个题。而且公式都要自己记在心里。所以从考试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中国的学生也有解决问题、处理问题、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中国学生喜欢封闭式的问题,如果是开放式的问题,中国学生往往比较安静,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他们不是没有思想,而是缺乏表达的勇气。

但是中国学生在文学写作方面,可以向英国学习。英国的文学教育是有可取之处的,像英国学校老师会带领孩子大量阅读著名文学作品,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

麦杰德

英国倾向于更注重学生是否有进一步深入钻研的能力,而不是学生是不是记住了公式,这样能更鼓励学生去深入学习某一学科。

我希望学生可以变得更坚强,也就是说更有适应性。我来中国之后,看了两次马戏表演,非常精彩,但是这个精彩的背后,是演员辛苦的练习,练习过程中他们肯定不停的失败,不停的站起来重新练。其实知识是在一次次失败的过程中掌握的,所以我希望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育,然后掌握知识。

访谈中,无论是杨军老师还是麦杰德校长都并不讳言中英两国教育都不完美,都有很多亟待改进之处。这和很多教育大家们的观点不谋而合:东方和西方的教育观点如同两个钟摆,而现在我们正处于两个钟摆无限靠近的阶段。

“但我对我们国家的教育有信心,我是中国教育出来的大学生,中国教育没有让我失败。所以,我赞中国教育!”杨军老师最后这样说。

国际教育圆桌

由混血娃妈爱娃主持,爱娃是前国际教育刊物主编、国际教育研究爱好者,本栏目每周将与学校、专家、家长等围坐圆桌,共话我们这个时代的国际化教育。

如果您还意犹未尽,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