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危玮)古朴的兵马俑、精美的和田玉雕、珍奇的故宫藏品……镌刻着中华文化印记,承载着东方哲学精神,雕塑、绘画、书法、瓷器等艺术品是悠久璀璨的中华文明最好的载体。
这一年,一场场中华文化展览在海外接连呈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更打造出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美美与共的生动景象。
年12月15日,“秦始皇兵马俑:永恒的守卫”展览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国家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图为一名观众近距离凝视展品。(新华社记者郭磊摄)
东方神韵 与世共享
在历史回溯中追寻文化根脉,在艺术欣赏里激发心灵共鸣。
4月22日,持续4个多月的《秦始皇兵马俑:永恒的守卫》在新西兰国家博物馆落下帷幕。“一生一次!”策展人丽贝卡·赖斯如此形容这一跨年大展的重要性。
这是兵马俑时隔16年再次来到新西兰,展览带来10件兵马俑真品、多件西周至汉代玉石和青铜器等。
开展当天一大早,许多慕名而来的新西兰民众就排起长队等候入场。展览通过投影、视听技术,营造出来自东方古老庄重的皇家氛围。
“展出的兵俑彼此不同,细节表现展示了不可思议的个性和想象力。每次注视这些细节,我都会被那种魅力感染到不能呼吸。”赖斯说。
新西兰退休医生帕特·墨菲特说:“这个展览非常‘中国’,从空间到布光,还有整体的色彩和音乐,充满了我所理解的中国元素。”
年12月15日,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国家博物馆,观众在“秦始皇兵马俑:永恒的守卫”展览上参观。(新华社记者郭磊摄)
从秦朝到清代,时空跨越两千多年,东方艺术之美打动当地观众。
3月30日,反映清代宫廷生活的“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和生活”展在华盛顿拉开帷幕。乾隆为其母打造的巨大金发塔、宫廷像轴、画卷、家具等件(套)故宫藏品与美国公众见面。
3月15日至5月30日,“繁盛的中国18世纪”故宫珍宝展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乾隆坐过的龙椅、穿过的龙袍和绘画、书法作品等百余件珍宝向俄罗斯公众展示清代宫廷和政治生活场景。
“故宫珍宝展非常成功,”克里姆林宫博物馆馆长埃琳娜·加加林娜说,“俄罗斯观众非常喜欢中国的展品。”
年3月28日,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弗里尔和萨克勒博物馆,观众在反映清代宫廷女性生活的“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和生活”媒体预展上参观。(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活力创新 魅力非凡
5月10日,“技艺中国”展在伦敦手工艺周开幕,集中展现苏绣、水族马尾绣等近20项国家级非遗技艺及金银掐丝、珐琅工艺等逾10种传统手工技艺,让观众零距离感受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中国手工技艺。
苏绣大师张平将刺绣技艺运用在现代服饰设计上,作品光彩夺目;通过3D投影技术向观众立体呈现巧夺天工的和田玉饰;创造性地将苗银和马尾绣运用于首饰和饰品制作,作品华贵典雅、精美神秘的艺术风格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伦敦手工艺周执行总监乔纳森·伯顿高度评价中国手工艺作品,认为这些作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体现出非凡的创造力。
年5月8日,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浙江传统工艺创新展在伦敦开幕。图为一名模特在走秀。(新华社记者韩岩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保存者、守护者,也需要创新者、传播者。
1月30日晚,法国吉美博物馆的外墙上,一串由灯光投影形成的爆竹被点燃,烟花、舞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