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几个外籍学校的招生官聊了一下这几年的招生变化,发现不少学校还是面临着一定的困局。总结一下,困境无外乎三个方面:第一,绝对生源量的减少;第二,师资团队,尤其优质外教的流失;第三,目标家庭支付力的下降。
绝对生源量的降低,就算咯吱窝思考都能想到——一方面经过口罩三年,大量外籍家庭离开中国,最近有几则关于外企高管纷纷离开魔都,房价租金暴跌的视频,传得沸沸扬扬;当然视频表现得比较夸张,搞不好也是中介恐吓房东的手段,但是外籍家庭绝对数下降的确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疫情三年的海外出生的双非宝宝数量直线归零——目前这个威力还没显现出来,但随着口罩一代马上开始择园,让人惊叹的牌底就要揭晓了。
生源减少,还只是一方面,更可怕的是优秀师资的流失;其实去年六七月最为夸张的,很多学校三成甚至超过一半的外教出走。虽然魔都大部分外籍学校属于集团化办学,外教很快都补充回来了,但实际上和之前外教质量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完全没影响的学校寥寥无几。
最后一点,原有池子里的外籍家庭支付力也明显下降了。一部分创业型家庭,因为经济大环境变差,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更谨慎(岂不闻中产作死三件套?);另一方面外企的效益远不如前几年,给予高管的教育补贴更是折上折。进入年,更多的外籍家庭开始选择双语学校,甚至有一部分直接选择了公办。
01国际教育的东升西降
今年早些时候,我们对比了浦东某国际社区的一所美系学校,和与之相邻的某双语学校,名字这里就不提了。这所美系学校,在校学生大概是其饱和高峰时的6~7成;按照招生官的说法,其实也是面临着近10年来的低谷;而隔壁的双语学校,这几年成果斐然。倘若做一个魔都国际学校十五年风云录,那么当年的双语,浦东的建平进才学生报名就能进;而那所外籍学校,当年原汁原味的美式课程,高大上的欧美精英圈,那叫一个地道,大家削减脑袋往里挤——当然在读家庭,绝大多数是周边租着单月上万美金别墅(很多只租不卖,公司全包)的五百强高管。那时候这是一所云端的学校。
但是十多年后的今天,一个是走到了魔都数一数二,全球百强高中的行列,初升高托福没个分都不好意思去报考;另一个是在跌入了低谷,哪怕在整个魔都外籍学校中也是名声不显,大多数教育媒体平台会把它归入二线品牌——一般只要符合身份要求,大概率报名就能录取的。
所以说,魔都若是有一个领域东升西降特别明显,那恐怕真的就是国际教育领域了!
那么三十年一半时间都不到,为何河东河西变迁如此之速?其实归根接底就两个字:生源!
魔都外籍学校招生条件其实非常苛刻的,这种苛刻不是体现在对学生的学术条件上,而是体现在身份上。严格来说,外籍学生只能接受四种类型学生:1.父母孩子三方之一是外籍;2.孩子出生在海外;3.港澳台家庭;4.绿卡并获得教委豁免函。当然落实每个学校,具体要求并不同,比如第1条会要求外籍身份的护照上必须有中国长期签证,甚至必须要有入境工作签;比如第2条必须要有旅行证或外籍护照等配合。
当然这种限制在上海是非常严格的,而在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外籍学校,一般只要有绿卡就能就读。当然上海还有些外籍学校要求更高,比如海外出生也必须提供护照,也必须要有入境签,那这样的话,其实就是把一些同时报了户口的家庭也拒之门外了。还有一些学校对护照要求严格,必须大国护照,这其实就把一些第三国护照的家庭也挡在了门外。可能,这是另一种模式的层层加码了。
如果学校生源充足甚至还有waitinglist的时候,这些其实都不是问题。但在如今的世道之下,尤其这几年,把自己招生池子无限作小的进程中,绝对的招生数量也越来越少;这几年的温水煮青蛙,其实也是给自己挖坑的过程。
02外籍学校的破局
其实魔都以外的一些外籍学校招生,会跟当地的招商引资绑定在一起。很多外企,也喜欢招聘海外归国的华裔精英,有些是绿卡,有些可能什么身份都没有,仅有个长期签证。但他们对孩子教育都有自己的计划。更愿意让孩子接受原汁原味的西式教育,那么他们往往会首选外籍学校;所以,对于学校而言,适当在身份给予一定便利的话,其实能最大程度去把这部分优质生源争取过来。
倘若学校自己设定太多掣肘,一方面把学生推到了民办或公办学校,甚至推到海外低龄留学,另一个方面更严重地,也会把这些企业及其资金挡在了外面;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外籍学校往往对地方的外商直投是有贡献的。尤其今年以来,各方面的经济指标都不容乐观。这个时候,留人、留财和留企业也是成了各个地方的经济工作重点,其实这个时候子女教育这张牌就是时候打出去了。
而接下来疫情一代就要开始入读外籍学校的幼儿部了,那么这几年海外出生的孩子数量就不是减半的问题,可能是直接归零的现象。这个时候就真的需要另外想办法,做好预期管理;必须想办法招收这批学生,尤其本身是要到海外出生的——本来没有疫情的话就是双非身份,只是被疫情耽搁了而已。这部分家长应该如何来证明这个情况呢?或是公司担保,医院材料,或者是有一定的签证去配合。倘若有足够的材料去申诉,最后中国籍也能入学,那就是一个非常合理和人性化的方式。
除了身份上的破局之外,对于外籍学校,更重要的是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如何能吸引优质生源——这个倒是很多双语学校做的特别好,就是如何用优惠条件把优质生源吸引过来并且留住。成就一所学校永远不只是优秀的师资,更是优秀的生源!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道理。
优秀的生源和家庭能成就一所学校,如果固步自封,把条件设立起来,不去在优秀生源上面去做文章,只会路越走越窄。现在很多外籍学校可能已经跑偏了,在学术上和教育理念上,对学生对家庭不做任何要求,而只在身份上各种审查,其实这已经偏离了教育的初衷。
03外籍学校的风险和机遇
其实最大的风险其实还是跟外部世界的逐步脱钩,但上帝关上一扇门,往往会同时打开一扇窗,这种脱钩说不好反而是外籍子女学校的机遇呢?当然相比外部不可控因素,经济下行导致购买力下降是实实在在的影响。也就说,一年能支付30多万学费的绝对人群,数量是在大幅减少的——这个大前提下,今年国际学校学费还逆势上涨,其实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
当然外籍学校的学费足够高昂其实有其原因的,尤其在高年级的。很多家长不知道的是,绝大部分国际高中,不管一梯队还是二梯队,也不管IBDP,还是AL或AP,几乎所有的课都是用中文上的。对,就是中文的授课,中国人老师,中英双语的板书,加上英文的教材。即使如此,大部分国际高中仍然收费在20~25W/年——这个价格其实和外籍学校也相差无几了。
而魔都的外籍学校,哪怕再小、再名不经传,给学生上课始终都还是外教。像德威的IBDP课程,更是有30多个教师都是IB认证的考官;哈罗学校的地方再偏僻,高中近乎一半的教师来自于牛剑。
当然最近一年外籍学校的师资困境仍然没有妥善解决;小一点的外籍学校,师资招聘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困难,当然对于集团校并不是问题,本身通过集团内招聘的并提完善的培训,魔都几个英系教育集团目前看,都是还影响可控。
当然,全球大集团的优势,必须是教学品质稳定输出。比如去年魔都双语学校IBDP成绩超过39分的有三所:世外、平和和民办位育。但大家都知道双语学校的DP班级几乎都是筛选过的。但外籍学校几乎都是全员IB,去年浦东德威毕业生有余位,IBDP平均分接近到了40分——这个成绩,我们看来应该是魔都IB教育的无冕之王了。另一项标化成绩IGCSE的A/A*比率,德威、惠灵顿和哈罗三所学校都是超过了80%,这个成绩放在双语学校,毫无疑问应该都可以算一梯队了。
教学实在,全球同步之外的外籍学校,如今其实还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机遇。今年可以算得上国际高中的整顿元年,魔都目前有50多所国际高中已经拿到了普高牌照。那么接下来会有两点剧烈变化:1.国际高中严格来说,必须要有中考成绩才能就读;2.国际高中必须参与就读四门会考课程。
这势必导致一部分家长直接放弃双语,转战外籍学校。和大部分人预期的相反,考虑尽快转轨的那部分家庭,尽快行动起来的,我们看到的都是妥妥的学霸,而非是考不上国际高中的学渣——当然,这部分学生外籍学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项,只要能顺利入读,到了高中毕业,相比较大部分双语学校毕业生,英语口语要好上一大截!
在初高中阶段,国际教育领域的综合素质类学霸才是拥有真正的择校自由,而且也是各大名校争抢的对象。只有他们才有实力和心境,去选择最适合他们家庭的路线和学习模式。而外籍学校对他们来说是很好的一个机遇,一则是课程的自由度,一则是不出国门就能享受到的真正国际教育,同时还能随时补充魔都供应链式教育配套资源,不管是学术上的,还是背景提升方面的,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要命的吸引力!
至于昂贵的学费.....其实只是相对而言——毕竟很多民办国际高中零零碎碎的费用加起来,可能是学费的两三倍。丰俭由己,至少目前外籍学校提供的师资和教学水平,还是对得起当下学费的!
对于国际教育、背景提升、体制外身份规划等有问题的家长,想进一步了解国际升学、择校、插班、转学等业务的,要了解SMK、XWB、H7H8、L6、QB、SBL以及相关的体制内背景提升,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