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
2月15日
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写下:“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20天骑行公里,新年伊始的一场新西兰骑行之旅,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很庆幸,能够在20多岁的年纪,骑着单车,和新西兰来一次轰轰烈烈的邂逅。
偶遇“食人族”的后裔
在机场组装好自行车后,我骑行前往营地,到达时,暮色早已弥漫开来。我把帐篷搭在了一位德国大叔的旁边,这里离跨年狂欢的年轻人群相对较远。因为时差,年比在国内提前了5个小时来临。
新年的第一天,经过将近6个多小时的翻山越岭,我来到泰晤士湾,极目望去,山海相连的地方没有人烟,一条平坦的小路沿着海岸线延伸开来,隔几分钟便会路过一辆汽车。我坐在海岸边的石头上,除了海浪与蝉鸣,听不到任何其他的声音。
一位毛利族的阿姨驱车经过,把车停在我的跟前,摇下车窗,问我是否需要帮助。
面对这位阿姨的善意,我稍显犹豫,除了不习惯对方的热情以外,还有就是因为据我了解,毛利人在以前就是著名的“食人族”,尽管他们告别“食人”历史,步入现代文明社会已经将近年了。
也许是被阿姨的微笑所吸引,我还是决定接受她的好意,向她打听营地的地址,出乎意料的是她为了给我引路,决定绕路往回走。
我既感动又疑惑地跟在她车后,脑海里却胡思乱想着,她也许会把我带到一片茂密的森林里,然后密林中突然蹿出一群围着草围裙,左手拿矛,右手拿盾的原始毛利人。
在我的脑洞还没有关闭时,营地已经到了。然而,营地今日恰好关闭,没办法只能往前继续骑行。我把情况告诉了毛利阿姨,她邀请我去她家做客,并坚持要请我吃她做的汉堡。此刻的我重启脑洞,脑海中再次闪过“人肉盛宴”的画面,我会变成他们的“人肉叉烧”么?
来到阿姨家,一位叔叔在听完阿姨的介绍后突然向我扑来,他的头向前倾,天哪!难道要露出“真面目”,开启吸血模式么?
原来这是毛利人的“碰鼻礼”。在碰鼻的那一刻,我突然感悟到,“吃人的”或许是我脑海中的刻板印象乃至偏见吧。
在毛利阿姨家,我认识了她的儿子和侄子,他们一直在说从YouTube上看到的例如共享单车、支付宝、极速网购等的“中国高科技”,并不时翘起大拇指点赞。那位叔叔对我讲,中国的三星手机真的很好用。
在惠灵顿的码头,一位小女孩正在和低旋的海鸥打招呼。孙晓坤摄
银河与鼾声
告别热情好客的毛利一家人后,我沿着铁轨旁的小路骑行到卡朗格哈克峡谷,营地在密林与瀑布之间。
早上九点出发,到达后已是晚上十点,森林里一片漆黑寂静,唯有水从山上跌入深谷的声音。
我把帐篷扎在了徒步旅行的一家人旁,没有半点力气回应她们的问候。将自行车锁好后,我钻进帐篷里,不一会儿便睡着了。凌晨两点,我从睡梦中醒来,出了帐篷一抬头,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
如宝石般亮晶晶的星星,密密麻麻地镶嵌在广阔无垠的夜空。乳白色的银河,从西北天际,横贯中天,向东南一隅倾泻开去。
我来到延伸向湖中心处的木板桥上,此刻,沙蝇与蚊虫都休息了,营地里所有房车与帐篷都熄了灯,湖面里的影子倒格外增添了几分趣味,欢快地随风跳跃着。
从木板桥下来,我沿着海岸一直往南走,路途平坦,海洋、冰山、河流、湖泊、峭壁、原始森林、夏季牧场,借着熹微的月光,呈现出别样的轮廓。
但不论什么景色,我都会联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的小山丘、儿时游泳的池塘、绵延不断的原野、以及浑浊咸腥的渤海湾。路上的美丽景象只是一些线索,它们让我想起那些沉淀在脑海中记忆。
这些记忆尽管不会平白无故地捕捉到,却也从不曾遗忘。只需要一点线索,一幕幕原始的画面便会自动编织成一个印象深刻的影片。
当我再钻进帐篷时,旁边的帐篷里鼾声正浓。那样深沉的声音一定是来自一位父亲,他在结束了一天的劳累后,躺在帐篷里消解今日的疲惫。
听着听着我泪流不止,想到年幼时,那些曾经躺在父亲旁边的夜晚,听到他沉重且疲惫的鼾声,真的是无比幸福的时光。
失而复得的照相机
1月12日,我在路上搭了一辆房车,开房车的司机是一位帅气的波兰大叔,我们驱车前往惠灵顿,我的背包已损坏,准备顺便在惠灵顿补充装备。
傍晚到达惠灵顿,所有的旅馆和露营地都已经满了,花了一段功夫联系couchsurfing(非营利性旅游类网站)上的Brandon,虽然他已约了朋友看球,但仍然愿意与我同住。
他的家就在海边的山坡上,院子里可以看到蔚蓝的太平洋。一打开窗子,便有来自太平洋的海风扑面而来。我尝试着拍了几张照片,但每张都与真实的场景相差甚远,真实的场景远比照片震撼无数倍。
按照中国人的逻辑我仔细询问,他和女朋友都是餐厅的服务员,他们从没离开过新西兰,也很少离开惠灵顿。
上午逛惠灵顿,小小的城市三小时就可以步行逛完。遇到很多有趣且出乎意料的细节,在中国人的眼中一定匪夷所思,但细思后便发现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在这里,无数路人会停下脚步愿意主动帮你,迎面走来的绝大多数人,无论何种肤色、哪个国家民族的人都面带微笑。
为表达感激,中午我做了两个中国菜一起分享,没等我拍照纪念,Brandon和他女朋友就已经抢着吃完了。
下午,我突然收到波兰大叔的消息,昨天我把相机落在了他的车上,而我当时对此全然不知。收到消息的那一刻,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一种混合着感激与匪夷所思、又带着些歉意的情绪,在我的心中翻腾交织。
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国内,相机也许会被人挂在了闲鱼上。
看着惠灵顿满街的手绘,我想起了5年前的某一天,我的寝室楼下空白部分被涂满了色彩鲜艳的手绘,它是如此的精美且富有冲击感,它或许是一群年轻人在哈尔滨零下20°夜晚中的心血之作。
毛利阿姨、波兰大叔、大峡谷里的璀璨银河、惠灵顿街头手绘,这些人,这些景,都将嵌入我的记忆。这一切都是美好的,令人欣喜的际遇和景致。
版面欣赏
出品:中国城市报
作者:孙晓坤口述邢灿整理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四丸
年年闹“用工荒”,到底什么方式能留住人?
杜楠茜:追逐演员梦,不完美也要冲在最前面
玉山县委书记胡剑飞:努力打造高质量“样板之城”
杭州发布最严“控烟令”,过把烟瘾要交块钱?
马云开课!别人叫他“马爸爸”,他却只想成为马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