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芜南行记同名话剧新都首演封面新闻

00:27艾芜摄影徐伏钢封面新闻记者仲伟6月11日,“纪念艾芜诞辰周年暨‘艾芜与文化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都开幕。来自中国社科院郭沫若研究馆、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相关学者、专家与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韩国东亚大学、四川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70余所高校的学者齐聚一堂,对艾芜与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以及他行走开拓的“南丝路文学”等进行研讨。一艾芜与南行“人应该像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笑着、欢乐着,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这是艾芜的人生写照,更是艾芜精神的诠释。年6月20日,艾芜出生在清流镇,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故乡”是艾芜作品中重要的主题,他的足迹遍及东南亚和大半个中国,一生未改的是那浓重的乡音。年,19岁的艾芜步行80余里,来到成都求学。4年后,他从成都九眼桥出发,一路徒步向南,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极具特色的一系列南行文学作品。鲁迅称赞艾芜是“中国最有希望的青年作家之一。”巴金说:“艾芜是中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也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表示,艾芜是成都“新四大家”(巴金,李劼人,艾芜,沙汀)的代表人物,对天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当前对艾芜的研究还不够,应该重新定位艾芜,发掘艾芜,用新的评价来认识艾芜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特别是艾芜笔下的西南边陲文学与南丝路文学,体现了中国文化与南亚文化交流互鉴的乡愁。二珍贵佚简重归故里陈子善捐赠的佚简自年艾芜故居建成以来,社会各界对艾芜文化研究相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6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