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费尔雷公司生产的战斗(Battle)式轻型轰炸机是二战初期英国空军轰炸机部队的主要机型,也是一种译名拗口的飞机。
费尔雷战斗式轻型轰炸机我不知道最初翻译这个的人怎么想的,你翻译成战役也好啊,闹得现在写个东西别扭得很。比如写其他飞机可以写“一个中队的剑鱼机散开攻击,一群喷火机在高空掩护”,换这家伙——“一个中队的战斗机散开攻击”,什么玩意儿啊。
话说这个战斗式轰炸机是英国空军30年代中期搞的新式轰炸机,跟飓风式战斗机前后脚。造这种飞机是为了替换皇家空军中一堆两个翅膀的玩意儿,要求能载磅炸弹,飞行英里。
为什么提这个双的指标呢?这是从英国到法国巴黎的往返距离。别看刚在索姆河一起流过血,英国可是到二战前都把法国当第一假想敌来看的,约翰牛是真的一肚子坏水那种。
二战前有一种观点,就是轰炸机能靠速度取得对战斗机的优势。在当时几次局部战争中,苏联的斯勃-2式轰炸机就靠着高速性能,让德意日三国双翼战斗机一筹莫展。照这个思路推算,轻型快速轰炸机应该在以后的战争中大有可为,因此战斗式就设计成了一种外形类似战斗机的单发轻型轰炸机。
要说设计这种飞机的费尔雷公司也不是浪得虚名之辈,著名的剑鱼式就是他家的产品。最终搞出的战斗式轰炸机完全符合皇家空军提出的性能要求。战斗式是第一种装备罗尔斯罗伊斯液冷发动机的飞机,气动设计非常干净。战斗MK.1最大时速为千米小时,比起当时主流的双翼战斗机只快不慢。
战斗式的弹仓设计在机翼内部,每侧机翼设有两个弹仓。挂架为液压收放式,装弹时伸出,装好后收回去。如果不收回挂架,则该机也可以进行俯冲轰炸。另外该机的翼下挂架也可以多装几枚小型炸弹。该机的自卫火力为7.7毫米勃朗宁前射机枪和后座的7.7毫米维克斯旋转机枪各一支。
战斗式的翼下弹仓和挂架战斗式在年开始量产,当时欧洲局势已经很紧张了,英国空军要求全力生产。除费尔雷公司外,奥斯丁公司也加入生产,至战争爆发前已经生产了超过架。战斗式的最终产量为架,除装备英国空军及英联邦空军外,还曾少量出口至比利时、土耳其和希腊。波兰也曾订购架,不过到亡国也没到货。
丁丁白雪和战斗年德国入侵波兰,西线英法军也开始静坐战。这段时间里,战斗式经常以编队形式飞越齐格菲防线进行武装侦察,其实也是一种挑衅。当时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轰炸机结成队形,依靠防御火力就能击退战斗机的拦截,所以战斗式就排成这种“克伦威尔的铁甲骑兵”阵型在德国人脑瓜上晃来晃去。
所谓上得山多终遇虎,9月20日一个战斗式3机编队遭到德国战斗机攻击。其中K号的后座枪手成功击落一架德国Bf式,这是英国空军在二次大战中的第一个空中战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好兆头,另外两架战斗式都被德国飞机击毁。英国飞行员发现德机速度比他们快千米左右,换言之轻型轰炸机的所谓高速不值一提。
10天之后又一个战斗式5机编队被德国人抓住,15架BfE围追堵截,结果2架战斗式被击落,2架重伤迫降。此后英国人规定侦察任务必须有战斗机护航,一些装备战斗式的中队也开始换装双发的布伦海姆轰炸机。
法国上空的战斗式三机编队年5月10日德军闪击西欧之时,英国空军驻欧洲的部队仍装备着大量的战斗式。当天中午,来自7个中队的32架战斗式对卢森堡境内的德军纵队发起超低空突击,竟被地面轻型火力打下来13架,几乎所有飞机都带伤。当天下午的另一个攻击波遭到战斗机和高炮拦截,32架飞机被打下10架。还有2架攻击荷兰境内的德军,全军覆没。
同日上午,德国伞兵奇袭了比利时的埃本·埃马尔要塞和阿尔伯特运河上的两座大桥。比利时空军的9架战斗式立刻出动炸桥,结果被击落6架而一无所获。接踵而至的英、法双发轰炸机同样折戟沉沙,大桥毫发无损。
5月11日午后两个中队的8架战斗式再次出击卢森堡,路上就被德国战斗机拦截,没有一架飞机到达目标,最终也只有一架返航。
5月12清晨,英国空军出动12中队的5架战斗式再次出击大桥,这次他们得到8架飓风式战斗机护航。接近目标时突然之间满天都是德国战斗机,飓风式击落3架敌机,自身损失6架。趁此机会5架战斗式分成两组分别扑向两座大桥,终于成功破坏了维尔德维泽特铁桥的一端使其无法使用,但5架战斗式全部被高炮击毁。成功炸桥的盖兰德中尉和领航员格雷中士死后因功获颁维多利亚勋章,成为二战中第一批获此殊荣的飞行员,但后座射手瑞诺德虽与他们同死却未获奖励,理由是他对着飞机尾巴没法作出决定。其后德军很快搭起浮桥继续源源不断渡河。
射手没法改变航向所以没有功劳可言同日对荷兰境内德军纵队进行攻击的15架战斗式则被击落6架。这天结束时战斗式的损失率已达到了62%。
两天之后更大的灾难降临。
5月13日下午德军已从三处渡过马斯河,5月14日凌晨,古德里安第19装甲军在色当附近开始渡河。能否阻止德军装甲部队渡河已是战事成败的关键所在。
当天上午英军两个中队10架战斗式攻击色当附近的浮桥。战斗式从高空进入,未遭到拦截,得以全身而退。受此鼓舞,英军拼凑了8个中队的63架战斗式和8架布伦海姆,于下午再次杀向浮桥。
这次他们一头撞进了德国战斗机和高射炮的火网,一路上到处都是飞机燃烧的火焰和烟迹,但剩下的轰炸机仍锲而不舍地向着目标前进。当日战斗式被击落35架,布伦海姆损失5架,参战的8个中队有6个损失过半,其中中队4架全灭,中队的11架损失了10架,空勤人员损失超过百人。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后浮桥仍然安然无恙。
被击落的战斗式德军围观战斗式残骸在德国空军官方战史中,该日被德国第二航空军记为战斗机日。当天包括第2、53、77战斗联队、第76驱逐联队以及第3联合战斗机集团共出动战斗机架次,击落英法飞机89架;同时该日也被地面的德军高炮团记为高炮日,该团宣称在其他几支高炮部队的配合下,全天击落英法飞机架。
不管怎么说,就这么一天,英国驻欧洲的轰炸机部队的脊梁骨断了,此后轰炸任务主要由来自英国本土的轰炸机进行了。
年6月15日,英国驻欧洲的前沿空军部队全部返回本土。共有架战斗式在战斗中损失,其中99架是在5月10日至16日这一周内损失掉的。和飞机一起损失掉的是英国空军对于战斗式的信心,回到英国的中队加速换装惠灵顿式双发轰炸机,剩下的战斗式被分发英联邦其他国家空军以及流亡的波兰空军中队。
其后部分战斗式被调到非洲对付意大利人,和意大利数量较少的老式两翅膀战斗机对抗中战斗式损失相对较小。但意大利人也并非毫无办法,在得到预警的情况下双翼战斗机会事先占领高度,通过俯冲增速攻击战斗式。41年4月,增援希腊的战斗式大部在机场被德国空军炸毁,此后这种飞机就完全只用于训练和拖靶了。
在非洲突袭意大利装甲部队的战斗式战斗式根据安装的罗尔斯罗伊斯默林发动机型号不同分为MK1—5型,另外还有被称为战斗T的教练型和称为战斗TT的拖靶型。
安装后座舱的战斗T教练型在历史记载里面战斗式就是一个制造悲剧的型号,但实际上这种飞机比较冤枉。前面说过它的性能完全达到了空军的要求,据飞行员回忆这种飞机操纵性能很好,机体也很坚固,并不是一般认为的很脆弱的飞机。
战斗式的失败其实是战前高速轻型轰炸机思路的整体失败,事实证明在发动机功率有限的情况下,坐了3个人又装满炸弹的轻型轰炸机一定没有只坐一个人的战斗机快。而当时发动机功率只有马力级别,要想快飞机的装甲和自卫武装就必然得削减。这就造成了类似战斗式这样的飞机,在高空无法摆脱战斗机,在低空又扛不住地面火力,两头不靠。
还有一点就是战斗式的战场环境非常恶劣,给它安排的战术也不适合。德军闪击开始后,盟军完全处于混乱状态。为了挡住德军装甲矛头,战斗式必须在无战斗机掩护的情况下超低空攻击位置不确定的目标,这完全是以己之短击人之长。不但是战斗式这种单发轰炸机,一起出击的英法双发机一样只能唱凉凉。
其实在太平洋战场上,航母上的舰载轰炸机和鱼雷机同样是单发多座,这些飞机一直打到二战结束。可见只要不是过于苛求速度,适当加强防护后这种构型还是有一定生命力的(更别说伊尔-2这种怪物了)。只是英国空军既然有更多大型机可供选择,自然不会在战斗式上继续吊死。
与战斗外形如出一辙的管鼻燕进一步的发展萤火虫费尔雷公司当然不会认为是自己设计上的问题,稍后他们就用同样的构型为英国海军制造出管鼻燕式双座舰载战斗机。这种飞机与战斗式相比外形更简洁,翼展稍短,在英国海军中以远程和重火力受到好评。其后他们又再接再厉搞出了萤火虫式双座舰载战斗机,这种飞机一直到 仍是对地攻击的主力机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