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劣迹斑斑五眼联盟的由来

19世纪诞生了一系列科技发明与发现:电报,摩尔斯电码/无线电波,蓬勃发展的电子通信,当然还有信息拦截技术。早在冷战之前,电子情报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已成共识。年,军事通信监听和破译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战壕里士兵们的生死。年,英国政府创建了政府代码及加密学校,归属于布莱奇利庄园外事办公室。该学校在20世纪30年代末截获并破译了英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国际之间的无线电通信项目“面具行动”(MaskOperation)。在大西洋彼岸,美国信号情报处正记录着本国与苏联之间的外交通信。破译苏联情报(如Bride计划、维诺那计划)的尝试开始于年。电磁通信拦截活动在二战期间尤为活跃,且在战后依然存在。斯诺登曝光的文件证实了“梯队”项目与“候鸟”项目的存在。前者旨在拦截和处理国际通信卫星系统发射的通信数据;后者目标为苏联无线电通信系统。两者同为“霜冻”大规模监听项目的子项目。“霜冻”项目启动于年,目标是拦截所有通过通信卫星传输的信息。广义上,“梯队系统”指的是英美情报部门合作建立的全球通信拦截系统。事实上,情报界跨国合作的传统由来已久。二战期间,多国情报部门联手破译纳粹密码就是一例。当时的德国凭借强大的恩尼格玛转轮密码机,相信其密码系统是牢不可破的。这一密码系统实现了前线部队与军用机场之间快速高效地通信,成为希特勒闪电战战略的重要武器。

年,法国总参二局获得恩尼格玛密码机使用说明及其加密代码,情报来源是汉斯-提罗·施密特。汉斯-提罗是德国战争部密码处一名雇员,年至年一直在利用德国情报换取金钱。法国将这些谍报与波兰军方情报部门共享。波兰数学家、密码学家马里安·雷耶夫斯基与另外几名同事据此解开了恩尼格玛这一恶魔密码机的部分秘密。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此前不久,波兰将破译工作移交法国和英国,并提供了两台恩尼格玛的复制品。其中一台藏于剧作家萨夏·吉特里及其夫人、演员伊冯娜·普林坦普斯的行李中,被秘密运至英国。以著名的阿兰·图灵为代表的布莱奇利庄园密码专家团队最终破译了敌人的信息,陆地、空中和海上的战争因此得以提前数月结束。至此,英国认识到电子情报的重要性,决心加强与美国在该领域的合作。

早在年6月,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就与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进行了磋商,讨论建立优先互惠的情报合作关系。年5月,双方秘密签署《布鲁沙协定》。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不久,美国宣布参战。与其英国盟友一样,美国对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感到不安。因此,英美决定扩大现有的双边协议。年,英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了多次秘密会谈,旨在协调彼此军事情报,各地区共担责任,支援经济中断的英国,以达到保卫英联邦的目的。年6月,继加拿大、澳大利亚之后,新西兰在伦敦的一次会议上也加人英国政府通信总部主导的“英联邦信号情报组织”。因此,年的《英美协议》虽只有英美两大国签署,但事实上是一份涉及五国的协议。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该协议又衍生出多份附件。美国为“第一成员国”:另外四个分布在全球不同区域的盎格鲁-萨克逊国家(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则从一开始已结盟,被视为“第二成员国”。在此框架下,美国国家安全局负责监听中南美洲、苏联东部(即乌拉尔山以东

的亚洲部分)、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英国政府通信总部负责非洲、苏联西部(即乌拉尔以西的欧洲部分)及欧洲其他地区,新西兰政府通信安全局负责西太平洋地区;澳大利亚国防信号局负责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地区;加拿大通信安全局负责苏联北部、高纬度地区和极地地区。

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与英美在情报领域上有何渊源?

加拿大与英国建立情报合作后,也开始和美国接触。年至年,加拿大与美国达成了多项双边协议(如《美加协定》),建立了美加通信情报合作。双方联手收集、处理和传输

除美国、英国和英联邦外其他国家的通信情报。年,美加两国海军签署了一项情报合作协议。至此,加拿大正式成为“英美情报共同体”成员。

年,澳大利亚在墨尔本成立信号情报中心一国防信号办,后更名为国防信号局,现名为澳大利亚信号局。该局以珀斯和卡巴拉两个监听站为据点,统筹在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锡兰(现斯里兰卡)和中国香港的情报行动。年至年,英国政府通信总部与澳大利亚国防信号办展开联合行动,以新加坡为起点,监视东南亚国家。年,距离达尔文几公里远的肖尔湾接收站接手该行动,主要目标锁定在印度尼西亚。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英国政府通信总部一步步扩大它们的影响力。

年,新西兰海军部以“海军接收站1”为名,重新启用怀乌鲁监听站。在十多年里,怀乌鲁监听站一直接收来自墨尔本的指示,并在英国政府通信总部的操控下,成为覆盖太平洋与东南亚地区的监视中心。事实上,它所收集的信息大部分与新西兰无关,主要是为满足英美两国的需求。设备的定期更新也由英美负责,以跟上苏联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该监听站的工作人员最初大多数为军人,20世纪50年代中期改为文职人员,由英国负责培训。

在长达30余年的时间里,新西兰实际上都是在澳大利亚的领导下行动的。年,新西兰在惠灵顿成立联合情报局。该局参照澳大利亚国防信号办的结构框架,设置了情报分析员、行政和通信官员等职位,由军人担任。年2月15日,新西兰联合信号组织成立,受国防参谋长管辖,统管新西兰所有电子情报工作,并由一名任期三年的官员监督。该组织还负责怀乌鲁监听站的运行(在越南战争期间,怀乌鲁监听站的情报、技术和行政团队都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为驻外(包括墨尔本)的陆海空三军和驻舰部队输送情报人才。至此,新西兰的情报活动正式被纳入“英美情报共同体”。年,新西兰政府通信安全局成立。不同于军人占主导的澳大利亚国防信号局,该局主要参照英国政府通信总部的模式,很多职位由文职人员担任,且与美国的关系更为紧密。

年,怀乌鲁监听站的工作移交给新建的唐伊莫阿纳站。两年后,《英美协议》成员在新西兰政府通信安全局召开会议,讨论信息通信系统的升级。会议还有另一议题:将新西兰政府通信安全局的行动纳入美国国家安全局主导的全球情报网络。当时的美国国家安全局希望在南太平洋地区设立新的卫星通信监听站。新西兰政府通信安全局与澳大利亚国防信号局的负责人各自努力游说本国政府满足美国这一需要。几年后也就是年,新西兰怀霍派基地NZC-建立。该基地拦截的信息经筛选后传送给由总理直接管辖的新西兰政府通信安全局。

除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外,其他结盟国家的情报机构也小范围地参与了英美情报网络,这些国家包括德国、丹麦、希腊、意大利、日本、挪威、韩国、泰国、土耳其等,某些国家甚至成为《英美协议》的“第三成员国”(ThirdPartyNations)。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