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西兰惠灵顿定居者博物馆里感受历史瞬

《“定居者博物馆”参访记》

惠灵顿,是一座有气质的城市。也许,当你在路上闲逛的时候,脚下是一首诗。也许,当你在长椅上歇歇脚,坐下的是一段经典的戏剧片段。也许,当你感叹海边的惊涛拍岸时,被海水敲打的是一个故事…

今天,雅风社会员在会长邹家馨带领下,集体参观了位于佩托内海岸边上的“定居者博物馆”,使我们这些“老漂族”对新西兰的历史又有了新的了解,增加了新的知识。

姚国玲(新西兰)拍摄

佩托内海湾碧涛万顷、波光粼粼。及目之处,海鸟盘旋海上,翅膀仿佛擦过水面;眺望远处,海面上露出峻峭的岛屿,郁郁葱葱、层林尽染;天尽头,在朝阳映照下,海面上彩霞流泻,秋水共长天一色,好似一副色彩斑烂的国画。正所谓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得。啊!海边的美景,真是令人流连往返。

姚国玲(新西兰)拍摄

“佩托内定居者博物馆”是新西兰最重要的纪念建筑之一,是为了纪念年第一批英国移民的到来而建造的。在成为博物馆之前,它曾是佩托内海滩游客的沐浴亭。博物馆内有一系列小型展览,重点展示该地区定居的不同历史和文化方面。

姚国玲(新西兰)拍摄

展品中陈列着早期毛利部落居住的家园的模型,地图上标注着毛利部落祖先曾经生活居住的地理位址。原来,早在欧洲殖民者抵达新西兰海岸之前,惠灵顿的宁静海港就已是毛利部落祖先世代居住的家园。根据毛利传说,新西兰北岛是在一次捕鱼探险中形成的。据说,北岛是玻利尼西亚航海家毛伊坐着自己的大型独木舟从海里钓起来的,他钓到的大鱼变成了北岛,而他的独木舟则变成了南岛。

黄思敬(新西兰)拍摄

传说,北岛的南部就是"鱼头",惠灵顿港就是"鱼嘴",而惠灵顿以北的怀拉拉帕湖则是"鱼的眼睛"。目前惠灵顿市的毛利保留土地均由"惠灵顿第十信托基金"代表当地毛利部落的后裔出面管理。此外,新西兰从北到南的各个毛利部族均有后人在惠灵顿生活和工作,令这座城市的文化变得更为多样化。

姚国玲(新西兰)拍摄

欧洲移民于19世纪40年代初到达惠灵顿。最初欧洲人选择海港北端的佩托内作为定居点,在此建立新的城镇,但很快他们发现当地遍布沼泽湿地的环境不适合定居发展,因而迁居至海港的对面,即今天的惠灵顿市。年,惠灵顿成为新西兰的首都,也是新西兰中央政府所在地。

姚国玲(新西兰)拍摄

“佩托内还是多年的轻工业聚集地”。邹会长不厌其烦地指着展板一一介绍说。在她的解说下,我们似乎看到了当年的肉类加工厂,肥皂厂,服装厂,帽子厂,饼干厂正在忙碌的人们;似乎看到各家银行、商铺正在繁忙的交易;似乎看到栈桥码头、火车轮船上川流不息的人群;似乎听到各类餐厅、酒吧间传出的各种嘈杂的声音。

姚国玲(新西兰)拍摄

让我们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展室里陈列的一组华人菜农故事介绍。邹会长说,华人早期在新西兰是被人岐视的,生老病死非但没有保障,更无任何福利可谈,甚至当时的政府对华人还要征收人头税。使早期华人生活苦不堪言。就是在那种条件下,早期华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劳勇敢,顽强奋斗,种殖蔬菜,发展食品加工,走出一条生存发展之路。据说,当时惠灵顿地区蔬菜其中70%都是华人菜农供应的。华人的艰辛努力赢得当地人民和政府的尊重。最终取消了人头税,还发给了居住证。我们看到了当年华人菜农的那张来之不易的合法居住证。

黄思敬(新西兰)拍摄

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文献实物、一个个精心还原的历史瞬间,让在场参观的海外“老漂”们感慨万千。此次参观机会难得,为早期华人创业精神感到震撼,同时更加感慨海外华人地位真是今非昔比。如今中国的变化令世界惊叹,此时此刻,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蓦的涌上心头……

文/周元吉(新西兰大白兔)

图/姚国玲、黄思敬拍摄

#寻找头条生活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1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