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虽然充满了残酷和血腥,但是在很多时候,战火硝烟也改变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认知。譬如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服饰领域,就留下了很多人类历史上征战挞伐的印迹。那么都有哪些绣夹罗绮浸渍着浴血的传奇,又都有哪些正襟常服流露着战争的辛酸?我们不妨打开历史的衣柜,去看看战争是怎样的装扮了我们的人生。
1.胸罩的变迁
现代女性往往都以胸大为美,而胸罩则无疑又是映衬女性丰腴胸姿的“贴身宝贝”。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胸罩最早也是战争的产物。在上古时期,女性是不穿戴束乳类衣物的,例如古埃及时代的女性服饰中,就不曾出现过专门用来遮掩乳房的衣物。纱衣中隐约可见的丰美酥胸,让古埃及女性成为了那时尼罗河畔最为靓丽的风景线。但这种情况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开始发生了改变。
▲现代女性皆以胸大为美
在古希腊时代,妇女有时要和男人一起参加狩猎或战斗。据说在当时的一次狩猎活动中,一只被逼的走投无路的老虎向一位妇女发起了攻击,这位妇女随即拉弓向老虎射击,但没想到是她的乳房竟成了放箭的障碍,老虎不仅没有被射死反而被进一步激怒。最后,在同伴的帮助之下,这位被老虎攻击的妇女才脱离险境。这件事给了当时的人们以很大的教训,此后为了便于在作战或狩猎中放箭掷标枪,很多女性便开始用一条窄带勒住前胸。
▲古埃及女性是不穿束胸类衣物的
从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一些罗马时代遗留下来的镶嵌画中可发现,当时的妇女已经开始穿类似于现代的比基尼式的服装,既上身用一条带子束紧乳房,下身则穿紧身短裤。这种装束无疑也是出于军事需要考虑的,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女性在战斗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战潜能。当时的妇女用来束紧乳房的带子既是现代胸罩的雏形。
▲古罗马壁画上的女性束乳带
现代胸罩在社会上得到普遍认可同样也与战争有关。年,美国人亨利最早发明的“对称圆球形遮胸”一般被认为是现代胸罩的雏形。不过胸罩这种新事物当时并不被世人所认可,社会上的大多数妇女仍然以穿紧身胸衣为时尚,但年一战的爆发改变了这一切。
▲紧身胸衣虽有“细腰”之效,但对女性的健康甚为不利
一战开始以后,大量钢材被应用于战争,而制造紧身胸衣又需要用钢材做固定身形的材料。结果钢材的缺乏使紧身胸衣的制造变得难以为继,妇女们被迫选择胸罩作为替代品用以束胸。另外,由于一战时期大量男子被征调到前线服役,于是很多妇女便走上了体力劳动的岗位,这时妇女原来穿的紧身胸衣由于影响工作效率,便渐渐地遭到了淘汰,这也为胸罩的流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战中,有大量女性投入到了体力劳动之中
▲早期胸罩
年,一战结束之后,胸罩已取代了紧身胸衣在妇女心目中的地位,从此以后胸罩开始风靡全世界,并最终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女性用品。紧身胸衣会使妇女的身体感受到很强的压迫感,这对妇女的健康甚为不利,而胸罩则避免了这些缺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妇女身体的解放或许可看做是一战在无意间留给人类社会的一项正面遗产。
▲超级胸罩
2.领带的起源
作为现代西装不可缺少的饰物,领带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它的起源同样也与战争行动有密切的关系。年,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间爆发了战争,在两军交战期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现哈布斯堡王朝军队的士兵脖子间都围着一条白布围巾。路易十四觉得这种被叫做“克拉瓦特”的白色围巾很漂亮,于是便仿制了一条,用于自己在上朝理政时佩戴。
▲路易十四
后来路易十四又命人对白色围巾进行了改进,围巾的四周被绣上了花边,在佩戴围巾时还在胸前结了一个大蝴蝶结。法国的权贵们纷纷仿效路易十四国王,也在自己的脖子上围上了一条这样的白色围巾,后来这种装饰方式在西方社会普遍流行开来,并最终演变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领带。
▲现如今,领带离不开西装,就像香烟离不开火柴
3.军民皆宜的飞行夹克
年飞机发明之后,人类挑战蓝天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强,飞机也因此被飞的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势下,为解决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的防风保暖问题,飞行员夹克便应运而生了。飞行员夹克最早起源于一战时期,当时在法国作战的英国空军飞行员开始穿一种被叫做“coat”的长皮大衣,这就是飞行夹克最早的雏形。这种大衣要比现在的飞行夹克更长,大衣内部为厚实的呢绒料,英军飞行员穿这种大衣的目的是为了在飞行时保暖防风。
▲一战时期,身穿长皮大衣的英军飞行员
年8月15日,美国军方制定了关于陆军飞行员服装的44号标准,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皮制飞行夹克在美军中的普及。二战期间,飞行夹克是在蓝天中搏杀的英、美、德等国的战机飞行员的标配装备。英国的欧文夹克,美国的A―2夹克、B―3夹克是当时飞行员们的贴身行头。二战结束后,飞行夹克以其硬朗的外形、帅气的风格、实用的设计而逐渐走入民间,并最终成为了颇受大众喜爱的经典服饰。
▲身穿A―2飞行夹克的陈纳德将军
▲身为陆军将领的巴顿也对B―3飞行夹克情有独钟
现如今飞行夹克已在全世界风行开来,无论是明星大腕,还是潘磕惺浚冀尚屑锌耸游孟阅凶雍浩诺撵抛Ъ哑贰T诔た栈V校噶送蚯Ы肯恃姆尚屑锌耍敝两袢赵缫殉闪擞篮愕氖鄙小⒉恍嗟拇妫饪罴日蟹溆掷绲木渫馓祝嵌阅腥朔绻堑淖罴掩故停嵌哉绞亢狼榈淖詈妹寤场
▲身穿飞行夹克的美军飞行员
▲飞行夹克
▲《奔跑吧兄弟》节目中,身穿飞行夹克装的跑男们
4.潇洒俊逸的燕尾服
▲燕尾服
燕尾服是常见的西式晚礼服,它最早也是起源于军中。18世纪初,英国骑兵在骑马时因前下摆过长而颇感不便,后来为了适应骑马打仗的需要,英国军方便将骑兵的军服的前下摆剪去,只留下后襟。由于英军骑兵军服的后襟呈斜下垂状,看上去很像燕子的尾巴,故这种被剪去前下摆的军服又被称为“燕尾服”。
▲18世纪初,英军各兵种军服的前摆都比较长
▲受骑兵军服改革的影响,到18世纪后期,
英军军服基本上告别了前下摆
由于燕尾服穿起来轻便舒适,故而很快就被欧洲各国军队所接受,继而又在欧洲民间流行开来。到十八世纪中叶,穿燕尾服已成为英国各界人士的时尚,至十八世纪晚期,燕尾服已被欧美民众广泛接受,并成为了男士在社交场合的重要礼服。
燕尾服分为英式和法式两种款式。英式燕尾服的领部为高翻领,并且两个领子还是对称三角形,当扣上扣子时,则呈对襟形状。英式燕尾服一般与白色短外裤相搭配,若下身穿的是紧身裤,则还需穿黑色皮靴与之相配。法式燕尾服的主要特征是前摆较长,与英式燕尾服不同,法式燕尾服最适合与黑天鹅绒短裤配套穿,这样方才能显示其独特的魅力。
5.曾是“战壕服”的风衣
▲风衣
风衣也是一种因战争而兴的服饰,它最早曾是是英国军队的“战壕服”。年,英国人托马斯博柏利发明了一种名为Gabardine的布料,该布料既具有防雨功能又结实透气。随后博柏利又在Gabardine的基础上,于年设计出了一款名为Tielocken的军官制服,这款制服就是现代风衣的鼻祖。
▲托马斯博柏利
一战爆发后,英王爱德华七世将博柏利设计的服装指定为英军的制式军服,于是这款服装又被冠上了“战壕服”的称号。早期战壕服的前襟上配有双排扣,领子能开能关,可以插肩袖,并配有肩章。其胸部和背部还有用来防止雨水渗透的遮盖布,腰间则搭配有同色料的腰带,下摆设计比较大,以利于军人在战争中做各种战术动作。
▲身穿风衣的英国军人
由于外形美观、舒适实用,风衣在战后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一款为各界大众所热捧的服饰。为了进一步达到突出美感和增添风韵的效果,服装设计师们对风衣的款式进行了不断的改进,风衣也因此成为了服装界经久不衰的时尚宠儿。
▲款式多样的现代风衣
风衣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斑斓酷炫的色彩,更在荧屏上塑造了很多迷倒苍生的大众偶像。在一些中外影视作品中,风衣往往是推动情节起伏、刻画角色形象、愉悦观众感官的重要配饰元素。任凭岁月流逝、时光蹉跎,那些被风衣赋予了无限风度的巨星名角将永远被世人所铭记,那些风衣背后的男子汉情怀将永驻伊人的心扉。
▲电影《卡萨布兰卡中》中,身着风
衣的里克在与伊莉莎话别
▲穿黑风衣、系白围巾的许文强(周润发饰)
是万千女性心目中永恒的男神
▲在电影《何以笙箫默》中,身着风衣,凝视窗外的
何以琛(黄晓明饰)更是给人以风度翩翩之感
6.威灵顿公爵和他的“靴子”
▲威灵顿雨靴
雨靴在英国被叫做威灵顿长靴,这是因为它的来历与大名鼎鼎的战神威灵顿公爵有关。早在18世纪,英国的上流绅士们中间就流行着一种扮美用靴,后来威灵顿公爵为了使士兵的膝盖少受伤害,便将这种靴子进一步改进成了军靴。其具体做法是将靴筒增高,以使其能盖住士兵的膝盖,从而减少这一部位受伤的几率。
▲威灵顿公爵戎装像
▲英国“红衫军”士兵的长靴
年6月,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从而成为了英国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经他之手改进的军靴此后便被英国人成为“威灵顿长靴”。橡胶发明了以后,美国人海勒姆哈金森又于年制造出了以橡胶为原料的威灵顿长靴。一战期间,防水性能甚好的威灵顿长靴又得到了士兵们的普遍欢迎,仅北英国橡胶公司就向前方供应了百余万双威灵顿长靴。后来威灵顿长靴走进了千家万户,并成为了老百姓雨天出行的必备之物。
▲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威灵顿雨靴
7.布吕歇尔元帅和他的“皮鞋”
▲布鲁彻尔皮鞋
布鲁彻尔(Blucher)皮鞋是一款经典的男士鞋,说起这款鞋的渊源,还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普鲁士著名将领布吕歇尔元帅。在著名的滑铁卢战役中,他曾是上文所提到的惠灵顿公爵的战友,正是此二人的通力合作,英普联军才最终将拿破仑彻底打败。
▲布吕歇尔元帅
当时普鲁士军队的士兵穿的都是军靴,布吕歇尔发现军靴无论是脱还是穿都非常麻烦。为了提高部队的反应效率,同时也为了方便士兵,布吕歇尔下令设计了一款皮鞋。这款皮鞋的鞋面被分为两片,成为了开放式的鞋襟,同时还增加了控制鞋松紧的鞋带,这就是布鲁彻尔皮鞋的来历。布鲁彻尔皮鞋不仅造福了普鲁士士兵的脚掌,后来还在民间成为了著名的皮鞋款式,从而为无数男士带去了足下生辉的福音。
8.西服中的战争元素
现代西服的袖口处一般都有3颗纽扣,这一习惯是从拿破仑时代延续下来的。年,拿破仑率领法军翻越阿尔碑斯山进攻意大利。在行军途中,由于气候寒冷,很多士兵因感冒而经常流鼻涕,并且士兵们还用军服的袖子擦鼻涕,结果把袖口弄得又脏又亮。拿破仑认为这样会有损法军形象,他一面给士兵发了手帕,一面又命令在士兵的袖沿上缝了3个铜纽扣,以警醒士兵保持袖口的整洁。这就是现代西服袖口处的3颗扣子的来历。
▲油画《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
▲身穿拿破仑时代法军军服的西方军迷,
军服袖口处的三颗扣子依稀可见
另外西服衬衣上的硬领硬袖也是古代战争遗留下来的元素。在中世纪,西欧的贵族领主之间经常会爆发大大小小的冲突。在频繁的战争中,骑士们为了保护自己的颈部和腕部这两个柔弱部位不为刀剑所伤,便用皮革或金属制成的衣领和衣袖将这两个部位保护了起来。后来这种穿戴习惯逐渐延续了下来,就演变成了现代西服衬衣上的硬领硬袖。
▲骑士甲胄
9.“胡服骑射”与“合裆裤”
▲电视剧《东周列国战国篇》中的赵武灵王
公元前4世纪末,为了增强赵国的军事实力,进而在诸侯争霸战争中占得主动,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决心以北方游牧民族为榜样,在国内推进以“胡服骑射”为核心内容的军事改革。经过这场改革,赵军的作战方式实现了从“车战”到“骑战”的转变,赵国人也脱下了宽衣博带式的传统服装,纷纷改穿短衣紧袖式的新式胡服。经过这场改革,赵军的战斗力明显增强,先后打败楼烦、林胡,并攻灭了中山国,赵国也因此成为了战国后期的强国。
▲匈奴骑士
胡服骑射改革对汉族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之前,汉人的服饰为“上衣下裳”,其中“衣”为宽袍大袖的前开式服装,“裳”则是筒状长裙,另外两腿还要穿上被称为胫衣的无裆的“套裤”。胡服骑射改革后,汉人的服饰则融入了“上褶下T”的元素,“褶”就是小袖短衣,“T”仿效胡人而制作的一种“有裆裤”。下身穿“T”是当时作战的需要,其目的是防止骑兵的大腿和臀部被马背磨伤。
▲“上衣下裳”式汉服
▲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改革开启了汉人穿“合裆裤”的历史,作为汉人“裤子革命”的开端,“胡服骑射”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具有跨时代的革命性意义。随着民族融合进程的深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合裆裤”已在汉人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赵武灵王推动的“胡服骑射”改革虽然是以“强兵兴邦”为目标,但是也在客观上为古人防止“走光露点”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或许也算得上是历史跟我们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吧!
▲生活在中原周边地区的胡人穿“合裆裤”的历史要明显早于汉人,上图为近期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原始先民曾穿过的裤子,其距今已有约年的历史
▲这是一件出土于江西的明代膝裤,先秦时代
汉人套在腿上的胫衣基本就是这个样子
▲不同历史时期的汉人裤装,从左到右
依次为西汉、北宋和明代
10.咔叽裤的演化史
▲咔叽裤
咔叽裤(也称“卡其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它最早曾是英国驻印度部队的军裤。由于这之前当地英军穿的白色军裤既容易弄脏,又不利于伪装,于是英国军人哈利拉姆斯登(HarryBurnettLumsden)便在年发明了一种新式的军裤。这种军裤用白色的斜纹棉布制作,在被用从茶叶、咖喱粉、桑葚汁中提取的液体染过色之后,便形成了棕黄色的伪装色。在印度当地,这种棕黄色被称为“Khaki”(咔叽),意为“尘土色”,这就是咔叽裤的由来。
▲身穿咔叽裤的英军中的印度士兵
后来咔叽裤逐渐在驻印英军中普及开来,而军队着装的改革同时又推动了民间服饰潮流的改变。到20世纪初期,咔叽裤已得到了英国殖民者、探险者、远游者的广泛青睐,伴随着大英帝国远播四方的国势军威,咔叽裤最终走向了全世界。作为世界服饰史上的一款精典裤装,咔叽裤因其亲近随和的风格、淡素清新的外形、平易朴实的外感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时至今日,我们依旧能够从咔叽裤上感受到军人身上的那种特有的美感与风姿。
▲二战时,美国军人穿的咔叽裤
▲男女皆宜的咔叽裤
穿得好、穿得帅、穿得靓是人类出自于本性的永恒追求,同时也是人类对美好与幸福的殷殷期盼。虽然战争是一场屠戮生灵的暴行,是一幕吞噬美好的悲剧,但恶之花有时也能在不经意间结出善之果。那些曾经历过硝烟的华裳美服,在无时无刻地向我们昭示着人性的温存;那些曾沾满血腥的名履贵靴,在反反复复地向我们诉说着生命的可贵。但愿有朝一日,人类社会的进步只来自于和平的升华,而不再来自于战火的涅。
参考资料:
搜狐网
铁血网
好奇心研究所
新浪时尚
YOKA时尚网
网易网
图书馆
菲碧公主.风衣,从军服走来[j].金融博览,(9).
吴德生赵和平.战争与现代服饰[j].环球军事,(9).
田广.军装元素在成衣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纺织经济,(6).
董田余卫华.简析“胡服骑射”对中国北方服饰的影响[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