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轮专题之三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

专题三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探考情悟真题

考点

内容解读

要求

5年考情

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

考查点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受

热过程

课标Ⅱ,6—8,12分

对流运动与积云

★★★

课标Ⅰ,9—10,8分

气温日变化

热力环流与风

海南单科,19—20,6分

山谷风风向与风速

★★☆

海南单科,21,10分

区域多风的原因

★★★

四川文综,8,4分

城市热岛效应及影响

分析解读   近五年课标卷对本讲内容有所考查。命题多以实际生活和自然现象为切入点,考查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难度中等。本讲内容是大气专题的基础,也是自然地理中的重点、难点,热力作用原理及其应用、热力环流原理、等压线图的判读均有进入命题视野的可能,备考中要强化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

考点一 大气受热过程

                           

  读我国某城市四种下垫面不同日期地表气温均值对比图,回答下面三题。

1.(吉林联考,10)推测①②③④最可能分别为(   )

A.裸地、植被覆盖地、城镇建筑用地、水体

B.城镇建筑用地、水体、裸地、植被覆盖地

C.水体、植被覆盖地、裸地、城镇建筑用地

D.水体、裸地、植被覆盖地、城镇建筑用地

答案 C 

2.(吉林联考,11)年3月4日,四地气温均值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台风影响B.阴雨天气

C.湿度较大D.天气晴朗

答案 D 

3.(吉林联考,12)同一天不同下垫面气温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力性质B.正午太阳高度

C.地形D.天气

答案 A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底层,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下图示意年南极布伦特冰架上的哈雷站位置(图Ⅰ)和—年哈雷站1月和7月低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图Ⅱ)。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Ⅰ

图Ⅱ

4.(安徽合肥二模,7)1月份,哈雷站对流层上界高度约为(   )

A.1.5kmB.8.5kmC.12.5kmD.22.5km

答案 B 

5.(安徽合肥二模,8)a月,高度1.5km以下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是哈雷站所在地(   )

A.大气削弱太阳辐射B.冰面强烈辐射冷却

C.冰架融化消耗热量D.冰面反射太阳辐射

答案 B 

  对流层中,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下图是某山脉不同坡向的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年变化折线。据此完成下列两题。

6.(届四川双流中学月考一,7)推测该山地(   )

A.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呈南北走向

B.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呈南北走向

C.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呈东西走向

D.位于南非地中海气候区,呈东西走向

答案 C 

7.(届四川双流中学月考一,9)造成12月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坡植物分布少,地面增温速度快

B.南坡积雪面积大,反射太阳辐射多

C.北坡阻挡冷空气,山麓气温比较低

D.南坡人类活动少,城市热岛效应弱

答案 C 

考点二 热力环流与风

  下图中两条曲线为我国某绿洲与周围沙漠两天内气温日变化示意图(晴天),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届西南名师联盟调研考试,7)该图所示的月份可能为(   )

A.1月B.3月C.7月D.11月

答案 C 

2.(届西南名师联盟调研考试,8)该绿洲可能位于(   )

A.吐鲁番盆地B.腾格里沙漠

C.呼伦贝尔草原D.鄂尔多斯高原

答案 A 

3.(届西南名师联盟调研考试,9)下列关于图中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天9:00—15:00之间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B.第一天0:00—6:00之间地面风从绿洲吹向沙漠

C.第二天9:00—15:00之间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D.第二天0:00—6:00之间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答案 D 

  为了研究山谷风环流中的湖泊效应,地理学者对我国某湖泊T时刻的气温进行了监测并沿25.6°N绘制了湖泊上空的等温面示意图(如下图,单位:℃)。同时,该学者运用相关模型对湖泊周围的气温和气流进行了去湖(湖水干涸)模拟,结果表明去湖之后的山谷风环流与实际情况有明显差异。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四川绵阳中学月考,4)图中数据表明,T时刻是(   )

A.夏季的正午前后B.夏季的子夜前后

C.冬季的正午前后D.冬季的子夜前后

答案 D 

5.(四川绵阳中学月考,5)T时刻湖泊西岸近地面的盛行风是(   )

A.西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

答案 C 

6.(四川绵阳中学月考,6)与T时刻的实际情况相比,去湖模拟中,湖泊西岸(   )

A.风向基本不变,风力增强

B.风向基本不变,风力减弱

C.风向改变明显,风力增强

D.风向改变明显,风力减弱

答案 B 

方法 风向和风力的判读方法

                           

  下图为年12月某日两时刻我国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受某种常见天气系统的影响,该区域局部有降水过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四川成都七中下学期二模,6)当日14时,下列地点中气压最低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C 

2.(四川成都七中下学期二模,7)当日2时至14时,下列地点中风向变化最小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D 

  年1月24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下图为该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下题。

3.(江苏单科,5,2分)此时我国(   )

A.各地均受强大高压脊控制

B.北方普遍降温降雪

C.三亚风力大于昆明

D.北京、上海风向基本相同

答案 D 

A组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考点一 大气受热过程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课标Ⅱ,6,4分)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

答案 C

2.(课标Ⅱ,7,4分)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

答案 D

3.(课标Ⅱ,8,4分)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B.正午

C.日落前后D.午夜

答案 A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题。

4.(课标Ⅰ,10,4分)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答案 C 

考点二 热力环流与风

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考点一 大气受热过程

                           

1.(广东文综,2,4分)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答案 D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下面两题。

2.(浙江文综,9,4分)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答案 A 

3.(浙江文综,10,4分)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答案 C 

考点二 热力环流与风

  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Ⅰ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Ⅱ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图Ⅰ

图Ⅱ

1.(江苏单科,19,3分)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双选)(   )

答案 AD

2.(江苏单科,20,3分)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Ⅱ中(双选)(   )

A.①增大B.②增大C.③减小D.④减小

答案 BC 

  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祁连气象站位于祁连山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下图示意年8月24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海南单科,19,3分)祁连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风向是(   )

A.偏南风B.偏东风

C.偏北风D.偏西风

答案 C 

4.(海南单科,20,3分)祁连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大致走向及地形特征是(   )

A.南北走向,西高东低B.东西走向,北高南低

C.南北走向,东高西低D.东西走向,南高北低

答案 D 

  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四川文综,7,4分)该城市可能位于(   )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40°N附近大陆西岸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40°N附近大陆东岸

答案 D 

6.(四川文综,8,4分)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答案 A 

7.(海南单科,21,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风城”之称,下图示意惠灵顿的位置。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

答案 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依山面海,迎风。

C组教师专用题组

  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1.(四川文综,3,4分)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

                          

A.福建沿海B.黄海沿岸

C.准噶尔盆地D.柴达木盆地

答案 D 

2.(四川文综,4,4分)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   )

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

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答案 D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56分)

                           

  下图中的4条曲线反映R地某日近地面观测的辐射和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其中,太阳总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总辐射强度,地面净辐射强度是指地面收入与支出辐射差额的强度。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1.(云南名校大联考,1)影响R地该日太阳总辐射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太阳高度 ②气候类型 ③地形特点 ④地表温度 ⑤云量变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

答案 C 

2.(云南名校大联考,2)图中曲线与地面净辐射强度、近地面大气温度、地表温度依次对应的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甲、丙、乙

答案 B 

3.(云南名校大联考,3)此次的观测地点和时段可能是(   )

A.西欧平原,3、4月份

B.撒哈拉沙漠,7、8月份

C.青藏高原,5、6月份

D.准噶尔盆地,10、11月份

答案 C 

  下图为西北大西洋冬季浮冰(漂浮的冰块)南界分布图和格陵兰岛冰川上广泛出现的因深色尘埃而形成的圆形孔洞图。完成下面两题。

4.(届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月考一,17)不是造成冬季浮冰南界西段位置偏南的主要原因是(   )

A.寒流势力强盛B.圣劳伦斯河大量浮冰注入

C.暖流位置偏东D.冬季风势力强盛

答案 B 

5.(届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月考一,18)冰川上圆形孔洞的出现是因为深色尘埃(   )

A.增强太阳辐射的吸收

B.减弱太阳辐射的吸收

C.减弱地面辐射的强度

D.增强太阳辐射的反射

答案 A 

  草原犬鼠(土拨鼠)白天活动,善于挖掘洞穴。其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隆起的土堆(如下图),这样可使地面上的风吹进洞穴,形成“穿堂风”,给犬鼠带去习习凉风。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宁夏大学附中月考,6)图中犬鼠洞穴的“穿堂风”(   )

A.甲为气流出口B.甲洞口气压比乙洞口高

C.乙处气温较低D.甲洞口地面气流流速较快

答案 B 

7.(宁夏大学附中月考,7)与“穿堂风”成因吻合的地理原理是(   )

A.热力环流B.狭管效应

C.焚风效应D.温室效应

答案 A 

8.(宁夏大学附中月考,8)最有利于我国南方山区房屋形成“穿堂风”的是(   )

A.房屋东西朝向,房前石质地面,屋后河流

B.房屋东西朝向,房前河流,屋后山林

C.房屋南北朝向,房前山林,屋后河流

D.房屋南北朝向,房前石质地面,屋后山林

答案 D 

  下图为亚洲东部及太平洋地区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图(单位:hPa),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9.(届河南重点中学调研考试,12)图中甲、乙两地气压差可能为(   )

A.20hPaB.22.5hPa

C.27hPaD.28hPa

答案 C 

10.(届河南重点中学调研考试,13)图中各地天气现象是(   )

A.重庆蒸发旺盛B.北京风力强劲

C.哈尔滨盛行偏西风D.广州阴雨连绵

答案 C 

11.(届河南重点中学调研考试,14)图示区域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均较弱的地区是(   )

A.甲B.乙C.丙D.丁

答案 A 

  在福建闽南传统建筑中,“冷巷”有两种,一种是室内连接各房间的通道,此巷道长期不受太阳辐射,廊道与天井相连,空气流通顺畅,生活余热少,称为“室内冷巷”(图Ⅰ为室内冷巷平面图)。另一种是外墙与周围墙之间或相邻两屋之间狭窄的露天通道,此巷高而窄,受太阳照射的面积小,受晒时间短、通风顺畅,温度较低,称为“露天冷巷”(图Ⅱ)。与冷巷接通的各房间,较冷的空气就会进入,较热的空气就会被带出,从而达到通风效果,称为冷巷效应。据材料完成下题。

图Ⅰ

图Ⅱ

12.(四川自贡一模,9)从大气运动的角度推测,图Ⅰ中室内冷巷在通风中起到动力作用的是(   )

A.天井B.祖厅C.房间D.巷廊

答案 A 

  在存在较长山脊的山区,比较稳定的气流沿山坡上升,当气流以不小于10米/秒的速度翻越山脊时,山脊背风面的上空往往会形成明显的波动,这就是山地背风波(下图)。山地背风波会使飞机遭遇“晴空颠簸”,严重时会引发空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3.(陕西西安八校联考,5)推测山地背风波形成过程并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低层大气不大稳定,上层大气稳定

B.低层大气稳定,上层大气不大稳定

C.低层大气和上层大气都很稳定

D.低层大气和上层大气都不大稳定

答案 A 

14.(陕西西安八校联考,6)图中飞机遭遇“晴空颠簸”最可能的位置是(   )

A.甲B.乙C.丙D.丁

答案 B 

二、综合题(共40分)

15.(届河南九师联盟联考一,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冰川风是指在冰川谷地中,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如下图所示。在我国祁连山和珠穆朗玛峰北侧的河谷地区均存在冰川风现象,冰川风势力强弱有着明显的日变化。近年来,珠穆朗玛峰北侧河谷和祁连山地区的冰川风变化趋势显著。

(1)指出珠穆朗玛峰北侧河谷与祁连山北侧冰川风势力的大小关系,并说明原因。(6分)

(2)描述珠穆朗玛峰北侧河谷冰川风一天中势力强弱的变化过程。(6分)

(3)说明冰川风对祁连山北侧山谷风的影响。(4分)

(4)推测祁连山北侧冰川风近年来的变化特征及理由。(6分)

答案 (1)珠穆朗玛峰北侧河谷冰川风势力大于祁连山北侧。(2分)原因:珠穆朗玛峰北侧河谷的冰川面积较大,冰川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低,冰川面上空气和谷中同高度空气的温差较大,冰川风势力强盛。(4分)

(2)珠穆朗玛峰北侧河谷地区冰川风的强弱受山谷风风向变化的影响,谷风会削弱冰川风,山风会增强冰川风,从白天到夜晚,冰川风的势力增强;从夜晚到白天,冰川风的势力减弱。(6分)

(3)延长山风的时间,增强山风的势力;缩短谷风的时间,削弱谷风的势力。(4分)

(4)冰川风势力变弱。(2分)理由: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量增加,祁连山北侧冰川面积减少,且冰川变得破碎,冰川面上空气和谷中同高度空气的温差变小,冰川风势力减弱。(4分)

16.(届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二,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下图为我国暖温带地区农民正在覆盖地膜的图片。

(1)指出我国暖温带地膜覆盖的主要季节,并说明原因。(4分)

(2)分析我国华北地区地膜覆盖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8分)

(3)在旱沙地、贫瘠土地不宜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分别说明其主要原因。(4分)

(4)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产生白色污染,说明其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2分)

答案 (1)春季。(1分)春季是很多农作物的播种时节;春季气温较低,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春季气温回升,蒸发逐渐加强;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保温作用有限。(任答三点给3分)

(2)增强温室效应,提高土壤温度,可提前播种,提高成活率,提前收获;减少蒸发,节约用水,提高土壤湿度,利于根系生长;利于土壤微生物增殖,促进有机质转化为无机盐,利于农作物吸收;减轻土壤盐碱化危害;减少扬尘,减轻沙尘暴;在雨量过大时,减少雨水进入,有防涝作用;地膜与地表之间在午后出现高温,致使草芽或杂草枯死。(答出四点即可得8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3)地膜覆盖后,旱沙地的日高温较高,影响农作物生长;贫瘠的土地上,覆盖地膜后不便追肥,影响增产。(4分)

(4)影响农作物根系的发育;阻碍土壤中水分的运移。(2分)

END

获取方法:

1.分享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