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惠灵顿”“哈罗”“威雅”等英式教育品牌落地中国,英式教育理念也逐渐在本土扎根,“更新”了中国的学校教育。“关顾体系”(PastoralCare)是其中之一。但教育不是拿来主义,直接移植,多少会出现“水土不服”。
关顾体系在落地中,面临哪些挑战?在近日顶思举办的TIDE第三届国际教师发展大会上,来自人大附中杭州学校的学院院长孙迪奥,分享了她的实践经历,希望给本土的国际化学校以参考。
文
Zoey
编
Chris_guo
01
落地中国,先“正名”?
在《哈利波特》里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中,神奇的魔法分院帽将新生们分配到四个分别象征勇敢、血统、智慧、正直的学院。每一个学院就成为了学生们的精神家园。
这就是源于英国教育体系中的“学院制”,包括伊顿公学、哈罗公学在内的英国著名“九大公学”,都采取类似的学院制。
“家庭感是学院文化的一大特色。”曾在九大公学之一的查特豪斯学校担任学院院长一职的Nigelhadfield这样说。学院制度是纵向的,不同年龄的学生混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一个小家庭。这里通常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戏剧、体育、音乐比赛,不同学院的学生可以通过竞技的方式培养集体认同感和对本学院的归属感。
在学院制中,通常有院长和导师两种角色,他们是学院文化的建设者,同时也是对学生实施关怀的关键人物。在Nigel看来,“大的、小的事情,放在学生那里,都是天大的事情。”因此,对于导师来说,好的沟通至关重要。学生们有任何问题,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导师解决。在诸多英式寄宿学校中,导师与学生同住学校,常常要小时“在线”。因为长时间的投入和近距离的观察,导师通常对孩子们的发展情况了如指掌。
▲图源:网络
在这样的学院制和导师制的架构之上,建立的是一套全面的“学生关顾体系”,英文为pastoralcare。这个词语在西方教育中已经是一个专有名词,其中的“pastoral”英文直译为“放牧者”“牧羊人”,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很多宗教色彩,常被译为“教牧关怀”。
在英国的教育领域,这是一个尤其重要的概念,泛指学校对学生除学术以外的所有领域的关怀,包括身心健康、文化理解、生活等各方面。学校依托这样的体系展开对学生的管理,比如:照顾特殊儿童、实施寄宿制、开设社交等课程。可以说,在全球顶尖的寄宿制学校中,“学生关顾”是和“学术学习”同样重要的存在。
如今,伴随着诸多英式品牌的国际学校进入中国,“关顾体系”也开始进入了大众视野。那么,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进入中国后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首先是“正名”的问题。在担任人大附中杭州学校学院院长时,孙迪奥通过梳理发现,事实上,“学生关顾”是对pastoralcare的一种翻译,除此之外,它在中国还被翻译成“全人关顾体系”“成长关怀”“人文关怀”“德育课程”“课外辅导”等,五花八门。不同的翻译,反映的是学校的不同理解,进而关乎这个概念在学校的实际落地。
比如,在威雅南京学校,pastoralcare被译为“全人关顾”体系,它包含三个部分:全人关怀、学院导师制和寄宿教育体系。在深圳市南山区坎特伯雷国王学校,pastoralcare指人文关怀,主要指向包容性和归属感以及学习支持。
在成都威斯敏斯特学校,pastoralcare指的是“成长关怀”,它和学术、活动课程以及寄宿制处于并列位置。在惠灵顿(中国)集团旗下的学校里,pastoral又有所不同。例如,在上海浦东新区民办惠立学校,pastoral指学院制;在杭州市萧山区惠立学校,pastoral意味着“幸福关怀”。
人大附中杭州学校也是一所英式品牌学校,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和英国国王学校学院以及狄邦教育共同创办。在这所学校里,pastoralcare被译为“学生关顾体系”,包含导师制、寄宿制、学院制。
“如果真正要想把这个概念引入中国并真正将其内涵落地,是不是应该首先要对其正名?到底有没有更好的翻译呢?”孙迪奥产生疑问。
02
概念标准化,困难重重
可以看到,一套在国外具有完整体系的概念在进入中国后,还未实现标准化。那么,这个舶来的关顾体系在落地中面临着哪些现实困境呢?
1.家长和老师的认知不足
Pastoralcare作为一个舶来词汇,中方学校和家长对其的认知和理解明显不足。孙迪奥告诉顶思记者,中国家长对“学生关顾”的认识比较偏向德育层面。另外,相比于学术成绩,他们对于身心健康发展的